尼采说:“上帝死了。”
「虚无」,光看这个词,就很容易联想到“虚无主义”,当然,这里不是常听说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是一种更纯粹的哲学流派。
而「虚无」的祝福文案大多来自于存在主义和与它相爱相杀的虚无主义的著作,存在主义、虚无主义和之前「欢愉」文案涉及到的荒诞主义,是被“神”赋予的存在意义被启蒙运动瓦解之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所产生的三种思想流派。
(资料图片)
米忽悠好像很喜欢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段历史及其在后世的延续产生的素材,我们所熟知的崩坏三《阿波卡利斯如是说》正是用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典,而原神的提瓦特时代定位,也大概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子,那作为它们的接力作品,崩铁也一如既往地大薅这两个时代和其延续的羊毛。
而这些星神里面,和这些思想流派大爆发的时代联系最密切的,大概就是这一期的「虚无」了。
这期就不按照顺序介绍了,我打算按照作家的顺序来介绍,顺便带点我对他们的理论的理解。
首先是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叔本华。
“怀疑的四重根”来源于叔本华的《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按理说,叔本华其实不应该归在存在、荒诞、虚无三大主义中的,他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都是通过尼采的继承和改造间接实现的。
他的唯意志论将意志置于理性至上,并公开拒绝科学,鼓吹神秘主义。但他的理论将人生价值、意义、痛苦、生存这些根本问题放到了哲学思考的主题,许多近现代哲学对“人”的关注,大概都可以溯源到这里。
说回《四重根》,叔本华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充足理由律”,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四重根”则是指充足理由律的四种表现形式: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充足理由律”似乎和文案中的“怀疑”是相悖的,“怀疑的四重根”就好像后世的虚无主义对“充足理由律”的反叛。
接下来就是那位宣告“上帝已死”的尼采(1844-1900)了。
“存在的黄昏”来源于尼采的思想集《偶像的黄昏》。
在尼采之前,西方的以“神”为主导的哲学其实已经受到了冲击,但当时并没有新的信仰出现,人们仍然是信仰上帝的,只不过原来那个“神”的上帝被“ZB的上帝”取代了;而尼采的思想跳出了这种惯性思维,直击代表旧道德的“上帝”,让哲学正式走上关注“人”的道路。
“感官追奉者的葬礼”可能来源于尼采对现代理性的批判。
这一条我没有找到相关著作,但尼采对现代理性的批判观点中,他认为“理性的”哲学家“拒绝感官的证据”,混淆了真实和虚假的世界,在对“感性证据”进行解释的时候,加入了“虚假的”谎言。
和“四重根”类似,这一条的文案似乎也在对其原作进行着某种戏谑的反叛。
“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来源于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般来说,契诃夫(1860-1904)为人熟知的是其等身的现实主义著作,很少将他与存在主义、虚无主义放在一起讨论,但契诃夫的许多现实主义作品中,都展示了人类精神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在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第六病室》中,就有一些存在主义的端倪。
契诃夫在《第六病室》中说:“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了成年时期,思想意识成熟了,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好像关在一个牢笼里,逃不出去似的。”这句话似乎和《套中人》也有微秒的对应,这或许是《套中人》被选中当文案来源的一个原因。
本期最后一位是俄国的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
“无根据颂歌”来源于舍斯托夫的《无根据颂》;
“旷野的呼告”来源于舍斯托夫的《旷野呼告》;
“开端与终结”来源于舍斯托夫的同名著作。
舍斯托夫是个比较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者,他猛烈抨击传统的形而上学,却主张将哲学回归“上帝”,诉诸宗J,有较为浓厚的神秘主义成分。
但舍斯托夫的思想中也有许多对存在主义影响深远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根据的、苦难的(所以他诉诸上帝);他认为“必然性”是人们对现实无能为力后展现的一种无奈的顺从,并非是神圣的、真理的;他认为人的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对善恶的选择,而在于使世界完全脱离恶……
哲学史考据好难啊,头好痒,不会要长脑子了吧?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净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